我们的联系方式

全国统一销售热线 :400-658-0379

手机 :13526999888

固话 :0379-65160016

传真 :0379-65160018

邮箱 :info@lylzzg.com

“芭比Q”还没走“泰酷辣”又来了

时间: 2024-06-26 04:09:06 |   作者: 米乐m6棋牌官网最新版

  很 多家长在和孩子 对话时,常常被其嘴里冒出的网络流行语搞得一头雾水——前天还是“yyds”,昨天变成了“芭比Q”,今天又换成了“泰酷辣”。

  网络流行语一茬接一茬出现,要想接住年轻人的“梗”,还真得及时来更新自己的网络词库。

  自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国人“触网”的历史已经有近30年了。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5.6%。而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我国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在2021年就已达到96.8%。

  像“点赞”“刷屏”“二维码”等词汇,早已融入大家的生活。此外,我们还经常遇到各种网络流行语更新迭代,从“火星文”到“缩写语”,从“凡尔赛文学”到“废话文学”,不一而足。我们得知,年纪轻的人喜欢“用梗”“玩梗”,也是“造梗”的主力军。

  与传统书面语言相比,网络语言较少受到音、形、义的束缚,往往在各种“变异”和组合中突破常规语法。当这种“新”“奇”“异”的网络语言与年轻人相遇,两者很容易碰撞出“火花”。

  最近,青岛大学学生记者团成员仇子璇做了一项网络问卷调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47%的大学生喜欢使用网络流行语,44%的大学生对网络流行语持中立态度,表示“不喜欢用”的大学生只占9%。

  关于喜欢用网络流行语的原因(多选题),“生动有趣”占比最高,为81%;其次是“缓解社交压力”,占51%;随后依次是“表意直白”(38%)、“获得认同感,寻找同道者”(36%)、“节省语言表达时间”(34%)、“彰显个性”(31%)、“表达自由”(29%)、“表达自己的线%)。

  从中能够准确的看出,年轻人使用网络流行语,主打一个“好玩”,其次也有社交、表达诉求等现实需求。

  客观地说,网络流行语犹如一柄“双刃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它活跃和丰富了人们的表达。语言从来不是静态的、自足的、封闭的系统,而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最新版的《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都收录了不少网络常用语,比如“网红”“群聊”“脑补”等,慢慢的变多的网络词语得到“官方认可”。正如国家语委咨询委员李行健所说,语言是随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变化的,语文词典必须反映语言的发展实际。

  它生动反映了有关群体的诉求。互联网是重要的发声平台,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网络流行语成为反映社会思潮、大众情绪与心态的“风向标”,也是有关部门察民情、听民意、解民忧的“抓手”。比如“内卷”“躺平”反映了部分青年在面对学习、工作、生活上的压力时,内心的焦虑、逃避和迷茫。这也使国家在青年教育、就业、住房、育幼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青年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它有力助推了正能量的传播。2020年初,千万网友化身“云监工”,重视“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设。一提起“云监工”,大家头脑中立刻闪现出国人众志成城、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场景。此外,像“最美逆行者”“精神小伙”等颇具画面感的网络词语也都助力了正能量的传播。

  正所谓“高手在民间”,很多网络流行语闪耀着“民间智慧”,但毋庸置疑,出于“吸睛”“引流”等目的,不少网络流行语“口无遮拦”,存在低俗、暴力、色情等特点,给人们的生活——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是对语言的使用造成了一定“污染”。青岛大学文学院教师曾令香认为,语言文字传承着文化和文明,它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既是载体、桥梁、纽带、钥匙,又是根脉、基因、符号、印记。一些青少年对网络词语缺乏辨别力,不管好坏,只求流行,张口闭口“网络黑话”,还把各种夹杂数字、符号、字母的网络语言写进作文和考卷中。任由青少年滥用网络词语,势必对他们的语言学习和使用造成不好影响。

  “魔性”有没有不那么口语化的同义词?“get到了”怎么用中文代替?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做过一项调查,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主要体现是基本不会说诗句(61.9%)和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57.6%),而网络语言的流行是造成“文字失语症”的原因之一。

  其次是对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一定冲击。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但是“白富美”“矮矬穷”“绿茶婊”“摆烂”等词语充斥网络,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权威研究报告显示,近四成未成年网民在上网过程中遭遇过不良或消极负面信息,“网络烂梗”对未成年人三观的影响不可小觑。

  现如今,我们的生活早已离不开网络,为了更好地与他人特别是年轻人对话,包括媒体人、教师、家长、政府官员等在内,很多人不可避免、不由自主地在学习和使用网络流行语。那么,如何因势利导,让网络流行语更好地发挥非消极作用,尽可能减少消极影响呢?

  首先主动填补“话语鸿沟”。“话语鸿沟”是导致沟通障碍的重要原因,主流舆论“放下架子”,主动拥抱网络流行语中的积极一面,使之汇入主流,成为壮大主流的重要力量。

  在二〇一五年新年贺词中,国家主席习讲到:“为了做好这些工作,我们的各级干部也是蛮拼的。当然,没有人民支持,这些工作是难以做好的,我要为我们伟大的人民点赞。”接地气的网络用语让人们感受到了人民领袖的亲和,逐渐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思政课上,教师巧用幽默风趣、简约睿智、新鲜时尚、积极正面的网络语言,有助于拉近师生距离,增加思政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教育力。

  其次积极引领“潮流”。主流舆论善于吸纳健康向上的网络流行语,加强自身的话语创新创造能力,掌控网络流行语传播的主动权。

  比如主旋律动漫《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后的军事、外交等重大事件用动物故事体现出来,赢得了众多青少年粉丝,其中“我兔”“种花家”等词语至今活跃在网络上,激发着青少年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正能量。

  再就是做好科学引导、依法规范。对于低俗甚至违法越界的网络语言,监管部门、媒体、学校、家庭等承担好“把关人”的职责,通过鼓励理性发言、营造良好道德氛围、严格依法规范等“组合拳”,避免“网络烂梗”的泛滥。

  最后还有一点是帮助青少年筑牢“地基”。“EMO(忧郁了)”可以用“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来代替,“小丑竟是我自己”可以翻译为“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近期,不少学校引导学生用古诗词来翻译和替代网络流行语,在学生中掀起了诗词热。

  当青少年把语言文化的“地基”筑牢,当他们的词汇库变得极大丰富,他们自然会正确看待和使用网络流行语,而不是被不良网络用语所束缚和侵蚀。

  活跃的网络给社会带来无限活力,新的网络流行语还会不断出现。对于这一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真的需要理性看待、科学引导,让它活力迸发又不“野蛮生长”,给我们的生活添姿添彩不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