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宣布,高延性混凝土加固云南傣楼振动台试验圆满成功!”5月30日下午,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结构工程与抗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一场振动台试验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
此次振动台试验的主角是一座按照1:2比例“仿真”的云南民族特色建筑吊脚楼,俗称“傣楼”。实验现场,在逐级增长的地震烈度试验过程中,实验团队记录了“傣楼”的各个动力参数。“当振动台输入地震波达到9度罕遇时,这栋建筑仍屹立不倒,这有力地验证了高延性混凝土加固技术可大幅度提高该类结构的整体性和抗震性能!造价低廉,造福边疆的好技术!”来自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的杨云峰总工程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心情。
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邓明科教授介绍,与普通混凝土相比,高延性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韧性、高抗裂性能和高耐损伤能力,拉伸性能可达普通混凝土的200倍,也被称为 “可弯曲的混凝土”。用高延性混凝土对房屋加固改造,可节省工期70%,节省材料70%,节省造价30%,而且不会改变外立面。传统房屋砌完墙后,不要在墙体表面抹砂浆,只需抹上1.5厘米的高延性混凝土,即使达到9度罕遇地震,房屋也不会倒塌。
云南省属于我国地震频发地区,总面积占全国的4%,承受了全国破坏性地震的20%,全省84%的地区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近年来因木材短缺,当地群众多以砖柱取代木柱承重自建吊脚楼,砌筑砂浆强度极低,结构抗震性能极差,一旦发生地震将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2018年,邓明科教授到西双版纳勐龙镇调研时发现这种建筑大量存在,决心通过高延性混凝土抗震加固改造,让当地群众住上安全稳固的住房。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作为住建部首批派往重灾区的抗震救灾专家组成员之一的邓明科教授,被灾区满目疮痍的场景震惊了,决心研究一种新型抗震材料。经过十余年的研发,最终研发出高延性混凝土。此前,高延性混凝土已成功应用于房屋加固、建筑结构等领域,获得70余项相关国家专利,经陕西省科技厅组织专家科技成果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已经在陕西、安徽、甘肃、河北、云南等10余个省立项编制标准,成功应用于全国28个省市数千栋房屋加固,尤其是在中小学校舍加固、危旧房改造、历史风貌类建筑、文物保护及军民融合等方向有非常明显的成本及技术优势。
“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扩大此项技术的应用范围,让天下老百姓住上更安全的房屋!”邓明科教授对科技日报记者说。